2005年6月17日,星期五(GSM+8 北京时间)
浙江法制报 > 第四版:天下 改变文字大小:   | 打印 | 关闭 
女大学生三起“耳光事件”引发校园暴力忧思
她们为何频频施暴
陈鹏

  据新华社 短短50天内,昆明大学西校区5年制教育部发生3起几乎一模一样的校园暴力事件:两名女生各自遭到同班女同学的欺凌,被搧数十耳光。
    被这几起“耳光事件”抽痛的不仅是两名不足18岁的女孩,还有殚精竭虑的老师和家长—一向被誉为“象牙塔”的校园到底怎么了?
    今年3月30日晚10时20分,昆明大学西校区女生宿舍楼403室女生梁馨接到406室一个女生的传话:10点半熄灯后去一趟406。
    梁馨一踏进漆黑的406,同班同学张小宁、王曼和刘璐就迎了上来,逼问梁馨为什么不借给她们手机?——“早看你不顺眼了!”这几乎是3名女生向梁馨施暴的全部理由。她们轮流抽她耳光,一直殴打至深夜12时。“我的脸被打肿了……我报告了班主任。她们向班主任作了保证,再不欺负同学,班主任就没有上报学校。”梁馨说。
    但是一个月后的4月30日晚,相同的时间,相同的传唤,走进相同的406室,这次等待梁馨的一共5人。她们仍然以拒借手机为由,要教训一贯让她们看不顺眼的梁馨。
    随后的恐吓、折磨、殴打变成了一场令梁馨日后心惊胆战的“耳光游戏”——不知是谁想出了这样的规则:抽签排序,依次抽打梁馨耳光。就这样,5名女生借助宿舍外面男生楼透进的灯光轮流抽签,不慌不忙对18岁女生梁馨进行了长达两个钟头的殴打……
    “我差不多被打昏了……直到凌晨1点多钟,她们才放过我,我回到宿舍,哭着给我父亲打了电话,父亲立即拨打了110,警察最先赶到了……”
    “4·30事件”随后被校方认定为“3·30事件”处理“软弱”带来的恶果。两起事件共有7名女生先后参与,其中张小宁、王曼刚满18岁,其余3名女生仅17岁,让校方想不通的是,她们在施暴过程中竟没有丝毫手软,并尽情享受着整个漫长的“折磨”过程。
    梁馨向记者澄清,她并非没把自己的小灵通借给406室的同学,而是她们使用的时间太长了!难道这就该遭受惩罚?暴力在梁馨心头留下了难以抹平的创伤,“我们是同班同学啊!躲都躲不开;有时看见她们从我宿舍经过都会紧张得要命,担心她们是不是又要把我叫过去打我。”
    时间仅过了19天,5月19日当晚,女生宿舍2004级涉外商务班的一名17岁女生因被人怀疑偷看了他人日记,同样遭到两个宿舍7名女生的“轮番耳光”……
    同一幢女生宿舍楼,前后不过50天,3起女生暴力事件,令人心惊。据记者调查,主要施暴者已受到学校严肃处理,但事件引起社会广泛关注。
    昆明大学西校区学生科科长叶伟翔告诉记者,施暴的学生有的来自单亲家庭,有的父母整天忙于生意,将孩子扔进校园就不闻不问;家庭教育缺失、社会环境影响使学校责任被推到极致,德育难度“超高”,教师们也非常困惑,“我们知识有限,人手有限,经验更有限;管好一个学生要花费大于从前几倍的精力,太累了!”
    然而记者在采访中有学生表示,5年制使处于青春期的男孩女孩们一步迈入高校,也一步迈入大众教育的盲区——学校德育课流于形式,教师的说教又太老套。显然,学校远没有找到应对成长烦恼的好办法。
    最令人担忧的是,暴力正在向一贯被认为柔弱、无力的女生悄然渗透。一些独生子女受到暴力文化影响,往往成为社会、家庭、个人成长等多重矛盾的聚合体。据介绍,如今女生中间拉帮结派、横行霸道的现象非常普遍;暴力往往是解决摩擦最常见的方式。
    昆明一心理咨询机构顾问彭丽君剖析,在昆明大学的案例中,未成年女生的暴力倾向值得教育者警醒,“这确实是新的德育考验,对待男女生要有不同的策略,对女生既不能掉以轻心,也不能与男生同等对待。教师必须做得更细,对女生在青春期的心理变化洞烛幽微。”